唐敖庆

时间:2023-12-12 15:46:50编辑:小蔡

唐敖庆的个人简介

唐敖庆(1915 11.18 - 2008 07.15),江苏宜兴人,民盟成员,物理化学家,中国现代理论化学的开拓者和奠基人,被誉为“中国量子化学之父”。

1940年(民国二十九年)毕业于西南联合大学化学系,1949年获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博士学位,1955年被选聘为中国科学院院士,1958年6月加入中国共产党?

唐敖庆专长物理化学和高分子物理化学,特别是量子化学。有关分子内旋转、高分子化学反应统计理论、配位场理论、分子轨道图形理论及分子轨道对称守恒原理等研究成果,均受到国家奖励。其中,与其研究集体关于“配位场理论”的研究,共发表学术论文260多篇;与其研究集体合作出版《配位场理论(方法、英文版)》等8部学术专著。

人物生平

1915年(民国四年)11月18日,唐敖庆出生于江苏省宜兴县和桥镇。

1931年(民国二十年)8月,唐敖庆考入无锡师范学校。

1934年(民国二十三年)7月 ,毕业于江苏省无锡师范学校。

1934年8月―1936年1月,为筹集上大学的费用 ,任宜兴县官林镇凌霞小学教师?

1936年(民国二十五年)2月,进入江苏省立扬州中学大学补习班学习。同年夏唐敖庆考入北京大学化学系学习。

1938年(民国二十七年),随校到昆明,在西南联合大学化学系继续学习。

1940年(民国二十九年)7月,西南联合大学化学系毕业留校任教?

1946年(民国三十五年),和李政道、朱光亚、王瑞、孙本旺等,以助手身分随同中国知名化学家曾昭抡、数学家华罗庚、物理学家吴大猷赴美考察原子能技术,尔后,被推荐留在哥伦比亚大学化学系攻读博士学位。

1949年11月,获得哥伦比亚大学博士学位。

1950年2月,回国后在北京大学化学系任教授。

1952年9月,调东北人民大学(吉林大学前身)任教授,与蔡镏生等创建化学系?

1963年,教育部委托唐敖庆在长春办一个物质结构讨论班,并在全国高校挑选了八位青年才俊。

1978年至1986年,他就任吉林大学校长,主持和领导学校的全面工作。

1981年8月,当选为国际量子分子科学研究院院士?

1986年,作为国家科技体制改革的重要决策之一,国务院决定成立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唐敖庆被任命为基金委第一任主任。

1988年4月至1993年3月,任第七届全国政治协商会议常务委员。

1990年11月当,选为中国化学会第二十三届理事会理事长?

2008年7月15日11时15分,唐敖庆在北京逝世,享年93岁。

主要成就

科学研究

唐敖庆20世纪50年代初提出计算复杂分子旋转能量变化规律“势能函数公式”,为从结构上改变物质性能提供了比较可靠依据;1955年这项研究成果发表后,引起国内外学术界广泛重视。

20世纪60年代初以化学键理论的重要分支-配位场理论这一科学前沿课题研究,带领其研究集体取得了突破性成果,创造性地发展完善了配位场理论及其研究方法;此项成果被1966年北京国际暑期物理讨论会评为十项优秀成果之一,讨论会认为这项成果“丰富和发展了配位场理论,为发展化学工业催化剂和受激光发射的科学技术提供了性的理论依据”。

20世纪70年代与合作者共同着手分子轨道图形理论的系统研究,提出了本征多项式的计算、分子轨道系数计算、对称性约化三条定理,使繁复的量子化学计算简化为形式计算,这一量子化学形式体系,不论就计算还是对有关实验现象的解释,均表达为概括性高、含义直观、简便易行的分子图形的推理形式。

20世纪80年代后,致力于硼、碳原子簇的化学键和结果规则研究,提出了硼―碳原子簇结构的拓扑共轭关系,阐明其化学键特征和结构规则,在国际上产生广泛影响。

主要论著

期刊论文

作者论文名称期刊信息Auchin Tang,Hsikun LuA General Method for the Construction of Bond FunctionsJ Chinese Chem Soc.1950,17:252唐敖庆分子内旋转问题化学学报,1954,20(1):46唐敖庆,孙家钟范德华引力问题(I)对称陀螺分子的范德华引力科学记录,1957,新辑1(4):219唐敖庆,沈家骢活性高聚物的分子量分布与动力学问题中科院高分子学术会议会刊.1961.163Tang Auchin,Chen ShiyuanPotential Functions of Restricted InternalRotation in MoleculesScientia Sinica,1962(11):1491Tang AuchinStatistical Theory of Chemical Kinetics of Addition Poly-merizationScientia Sinica,1962,11(5):605Tang Auchin,Kiang YuansunOn the Problem of the Sol-Gel Distribu-tion of the Cross-Linked Long-Chain PolymersScientia Sinica,1963,12(7):997物质结构学术讨论班配位势场理论的研究(I)――正八面体场中dn组态的理论分析吉林大学自然科学学报,1964(3):77Tang Auchin,Kiang Yuansun,etalOn the Theory of Chemical Bond in Dinitrogen ComplexesScientia Sinica,1974,17:193唐敖庆,江元生分子轨道图形理论中国科学,1976(1):49Tang Auchin,Kiang YuansunGraph Theory of Molecular Obitals(Ⅱ)Scientia Sinica,1977,20:595Tang Auchin,Sun ChiachungConservation of Intrinsic Dualand SingleSymmetries of Molecular OrbitalsInt.J.Quantum Chem.,1980,18:57Tang Auchin,Chao Chingyu,Sun ChiachungV-Coupling Coefficients from SO(3)to the Octahedral GroupInt.J.Quantum Chem.,1980,18:557唐敖庆,杨忠志,江元生具有重复单元的共轭分子的能谱问题化学学报,1981,39(2):97陈欣方,唐敖庆,颜德岳星形聚合物结构的统计分析中国科学,1981(6):687Tang Auchin,Guo HongCharacteristic Operators and Unitarily Invari-ant Decomposition of Hermitian OperatorInt.J.Quantum Chem.,1983,23:217Auchin Tang,QianshuLi.Astructural Rule of Polyhedral Borane sandHeteroboranesInt.J.Quantum Chem.,1986,29:579Li Qianshu,Yu Hengtai,Tang AuchinElectronic structure of Multi-decker Transition Metal Sand wich CompoundsTheoretica ChimicaAc-ta,1986,70:397Daiqiam Xie,Auchin TangA Theoretical study of Barries for the Reac-tionO(ID2)+H2→OH(2π)十.H.Chem.Phys.Letters,1988.146:151Tang Auchin,Li Zesheng,Sun Chiachung,etal.Curing Theory and Scaling Study:Crosslinking Reaction of A Type.J Macromo1 Sci-Chem.,1988,A25(1):41Auching Tang,Zesheng Li,Chiachung Sun,etal.Curing Theory andScaling Study――Polyconden sation Reaction of Aal…As――BblBbt TypeMacromol,1988,21:791

学术著作

出版时间图书名称作者出版社1979配位场理论方法唐敖庆,孙家钟,江元生等北京:科学出版社1979Theoretical Method of the Ligand Field Theory(Eng Ed)Tang Auchin,Sun Chiachung,Kiang Yuansun,etal.Beijing:Science Press1980分子轨道图形理论唐敖庆,江元山,鄢国森等北京:科学出版社1982量子化学唐敖庆,杨忠志,李前树北京:科学出版社1985高分子反应统计理论唐敖庆,沈家骢,汤心颐等北京:科学出版社1986GraphTheoretical Molecular Orbitals(EngEd)Tang Auchin,Kiang Yuansun,Yan Guosen,etalBeijing:Science Press1988配位场理论方法补编――三维旋转群―点群的偶合系数唐敖庆,孙家钟,李学奎等北京:科学出版社1989约化密度矩阵引论唐敖庆,曾宗浩,孙家钟长春:吉林科学技术出版社1989Supplement of Theoreti-cal Method of Lig and Field Theory(EngEd)Tang Auchin,Sun Chiachung,Li Xuekui,etalBeijing:Seience Press人才培养

唐敖庆在吉林大学先后主讲过无机化学、物理化学、物质结构、量子化学、统计力学等十多门课程,1985年4月、1987年7月先后在复旦大学、南京大学举办了微观反应动力学讲习班;1986年暑期与徐光宪等在长春举办了量子化学教学研究班;1988年、1989年的暑期,他又在长春举办了长春地区和全国的高分子标度理论讲习班等。从1953年到1966年,唐敖庆先后指导过物质结构?高分子物理化学专业方面的20多名研究生,1978年恢复研究生制度以来,他共招收了14名博士生、26名硕士生?学生有中国科学院沈家骢院士、徐如人院士、黎乐民院士、颜德岳院士、陈凯先院士、方维海院士,吴通好教授。

社会任职

曾经担任吉林大学校长、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主任、国家自然科学奖励委员会主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委员、中国科协副主席、中国科学院主席团成员、中国化学会理事长、《国际量子化学杂志》编委、《高等学校化学学报》主编等职务;曾经是第二届、第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第六届全国政治协商会议委员、第七届和第八届全国政治协商会议常务委员,中国共产党十大、十一大、十二大代表。

1956年3月,任东北人民大学(现吉林大学)副校长?

1959年至1964年,任第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

1964年12月至1975年1月,任第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

1983年6月4日至22日,任第六届全国政治协商会议委员。

1973年8月24日至28日,任中国共产党第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

1977年8月12日至18日,任中国共产党第十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

1978年5月,任吉林大学校长?党委副书记。

1978至1986年,他就任吉林大学校长。

1980年12月,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委员兼学科评议组化学组召集人?

1981年5月,当选为中国科学院主席团成员?

1982年9月1日至11日,任中国共产党第十二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

1982年8月,当选为第二十一届中国化学会理事长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主席团成员。

1986年初,国务院决定成立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唐敖庆被任命为基金委第一任主任。

1986年6月,当选为第三届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副主席?

1987年12月,任第二届国家自然科学奖励委员会副主任?

获奖记录

所获奖项?2000 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 “原子簇的结构、化学键和结构规则” (获奖) ?1995 荣获何梁何利科学与技术成就奖 (获奖) ?1994 荣获陈嘉庚化学奖 (获奖) ?1989 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 “高分子缩聚加聚与交联反应统计理论” (获奖) ?1987 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 分子轨道图形理论及其应用” (获奖) ?1982 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 配位场理论方法” (获奖) ?1974 获哥伦比亚大学荣誉奖学金 (获奖) ?1956 中国科学院颁发的自然科学奖三等奖 “分子内旋理论” (获奖)

人物评价

唐老是科教战线的领导者,在领导科学基金委工作期间,他尊重科学家的主体地位,以战略科学家的开阔视野、先进的管理理念,为发展中国特色科学基金建设、繁荣中国科学研究事业做出了卓越的贡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副主任姚建年院士评)

作为中国现代理论化学研究的奠基人,唐敖庆先生为中国科研事业发展和国际影响力提升做出了突出贡献;作为矢志不渝、自强不息的开拓者,唐敖庆先生伟大的爱国精神和奉献情怀为世人留下了光辉典范。唐敖庆先生的一生,是奋斗的一生、奉献的一生。他的光辉业绩和历史贡献,永远值得铭记。纪念唐敖庆先生,就是要继承和发扬先生爱生如子、爱校如家的治教精神,就是要弘扬先生求真务实、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就是要传承先生顾全大局、甘于奉献的爱国精神。(吉林大学校长中国工程院院士李元元评)

唐敖庆先生对科学界、教育界、化学学科的卓越贡献。唐敖庆先生的一生是一面旗帜,彰显他为教育科学卓越的成就,彰显他的崇高思想和品德,他的身上真正达到了道德和文章的最完美的统一,学习唐敖庆先生的思想和品格就是更好地继承他的精神,推进以他为代表的老一辈科学家、教育家毕生为之奋斗的事业。(吉林大学原校长伍卓群教授评)

他潜心科研,勇攀科学高峰,在化学领域取得了卓越成就;作为知名大学的校长、名誉校长,他治校有方、尊师爱生,为吉林大学的发展与建设鞠躬尽瘁;作为著名的教育家,他爱国敬业,饱含赤子情怀,为中国的教育科技事业奉献终生,创造了光辉的业绩,做出了彪炳史册的贡献。(吉林大学评)

后世纪念

2015年11月18日,唐敖庆先生诞辰100周年,吉林大学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联合举行纪念活动。校园里,在一栋被命名为“唐敖庆楼”的建筑前,塑像安放于广场中央位置。

上一篇:释僧生

下一篇:史士举